公务员辅导专家-刘益阳

发布时间:2018-06-21 16:39 | 编辑:恒全教育 | 770 次浏览
  刘益阳教授简介  刘益阳,男,自治区总工会原副主席、自治区教育工会主席、教授,现任广西逻辑学副会长、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南宁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名誉会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恒全教育独家特聘专家。  刘老师有《工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同工会干部读逻辑》等专著十部,有《逻辑纵横论论丛》《行为科学与管理艺术》等编著5部,两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多次到广西电视台、广西图书馆...

 

  刘益阳教授简介

  刘益阳,男,自治区总工会原副主席、自治区教育工会主席、教授,现任广西逻辑学副会长、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南宁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名誉会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恒全教育独家特聘专家。

  刘老师有《工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同工会干部读逻辑》等专著十部,有《逻辑纵横论论丛》《行为科学与管理艺术》等编著5部,两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多次到广西电视台、广西图书馆、梧州市图书馆举办讲座,经常在全区各级工会举办讲座,在全区各中小学作科普演讲200多场,获自治区文明办、教育厅、科技厅、科协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多次到企事业单位举办常用公文写作讲座,多次为广西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进行辅导。参与编写广西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一书,负责撰写公文写作与处理部分。

  刘老师讲课的特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二是案例丰富,生动有趣;三是普通话标准,声音悦耳,中气十足,抑扬顿挫,富有韵味。

  刘益阳教授讲座主要选题

  工会工作系列讲座、故事中的逻辑思维系列讲座、常用公文写作系列讲座、讲话的实用技巧系列讲座、《三十六计》纵横读系列讲座、班主任三十六计讲座、《聊斋志异》名篇欣赏系列讲座、公文写作与处理应考辅导讲座、 《三国演义》中的公关谋略、古今中外对名人的公关修炼、当代青年成才之路的公关修炼、企业公关经典案例评论,等等。

  刘益阳教授论文精选

  选文一:《宏观决策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来说,重要的恐怕已经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而是如何根据广西的区情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因此,笔者直言多年来广西宏观决策的一些失误并分析其思维方面的原因,希望能够得到善于纳谏者的重视。

  一、失误的教训应该记取

  (一)盲目做大水泥工业是第一大失误

  水泥工业曾经是广西引以自豪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有过它辉煌的过去。曾几何时,半数中小水泥厂熄火停机,整个水泥行业失去了勃勃生机,究其原因,盲目做大乃是致命的宏观决策失误。

  1、水泥产品是一个区域性产品

  水泥产品价格低、重量大、体积大,运输成本是产品成本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运输距离越长,运输成本越高,水泥产品的产品成本就越高,水泥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越低。因此,水泥产品绝对不适合长途运输。既然水泥产品不适合长途运输,因而它的市场占有半径就比较小,规模太大就会使市场饱合、产品过剩、价格下跌。

  2、广东市场是一个暂时性市场

  广西水泥行业蓬勃发展的那些年,广东市场确实是供不应求,客观上对广西水泥工业的盲目做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令人惋惜的是,当时广西的决策者们没有看到广东市场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市场。那些年,广东为了适应亚热带的气候,把大量的柏油路改成了水泥路;广东大量兴建港口、码头,疏浚珠江航道;广东大量兴建厂房、住宅,水泥需求猛增。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段辉煌过去之后,广东面临经济结构大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水泥需求猛跌,这就把盲目做大的广西水泥工业给害惨了。

  (二)盲目做大制糖工业是第二大失误

  制糖工业曾经是广西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它关系着数百万蔗农的温饱,支撑着数十个县的财政,过去曾经是辉煌的。然而,如今甜蜜的事业充满了苦涩。广西的制糖工业做大了,可是也更虚弱了。究其原因,宏观决策的失误是首当其冲的。

  1、先天不足

  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制糖工业作为广西支柱产业有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榨季只有四个多月,相对于外国的热带糖厂有六至八个多月的榨季,显然具有产量低、设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和管理费用高的弱点。二是制糖工业的计划经济色彩非常浓厚,甘蔗价要统,糖价也要统,两头一卡,糖厂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国外,制糖工业是得到政府大量补贴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强些。正因为计划性很强,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食糖是一种极其诱惑力的期货品种。这样,制糖工业的风险性必然很大。三是广西糖厂的绝大多数是县级政府筹建的,当初筹建糖厂的主要目的是支撑县财政和农民脱贫,并不十分看重糖厂本身的利润。这就是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于是,我区多数中小糖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的活力当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2、后天失调

  所谓后天失调,主要还是先天不足的延伸,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由于前些年几十个县办糖厂积极性的空前高涨,自治区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导致了制糖能力的过快增长,最终形成了食糖供过于求的被动局面。二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大多数糖厂规模小,综合利用程度低,资产负债率高,导致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三是由于大多数糖厂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急于销售产品,导致了生产环节难以与流通环节相抗衡,处于弱者的地位。四是由于投资主体严重分散,难以形成大的利益共同体,食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形成一种无序的状态,一旦面临严峻的形势,就容易演化成自杀性竞争的混乱局面。

  二、成功的经验应该借鉴

  我们不妨同云南省做个比较。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等因素综合来看,广西和云南是可比的。然而,从宏观决策的比较来看,云南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却是值得广西决策者学习借鉴的。

  (一)云南做大烟草工业是成功的

  云南省的财政几乎是烟草财政,足见烟草工业的做大做强是令人羡慕的。不能只说云南的决策者们运气好,更要承认云南的决策者们有眼光,选准了他们真正的支柱产业。

  1.云南烟草的质量好

  云南是高原,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合烟草的种植,云南烟草的质量也就特别好。云南的地域相对而言较大,扩大烟草种植面积的回旋余地大,因此,做大烟草工业是有条件的。而且,烟草是可再生的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云南善待烟草这个宝贝,这就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了云南烟草这面耀眼的旗帜。据说,湖南的芙蓉王和广西的真龙用的都是云南烟草。因此说,云南的决策者们做了一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聪明事。

  2.玉溪云烟的品牌好

  最初,云南的王牌卷烟厂是昆明卷烟厂,主要品牌是云烟。后来,在云南的决策者们的扶持下,玉溪卷烟厂后来居上,变得比昆明卷烟厂更为牛气,主要品牌是红塔山、玉溪和阿诗玛,在全国范围内占有了巨大的市场,也占有了广西中高档卷烟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昆明卷烟厂也不甘落后,云烟品牌也越做越好,再加上曲靖、红河等卷烟厂群雄崛起,云南的烟草工业焉能不不断做大做强?

  (二)云南做大旅游产业是成功的

  云南的地理位置比广西偏僻多了,然而,云南的旅游业却比广西的旅游业大得多、强得多。

  1.云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南的旅游宣传口号是游云南就是游“西德意大利”。这是多么诱人的口号啊!谁不向往到德国、意大利旅游啊。西就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德就是德洪,傣族风光,中缅边境;意是谐音玉,就是玉溪;大就是大理,白族风光,苍山洱海蝴蝶泉,五朵金花的故乡;利也是谐音,就是丽江,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除了“西德意大利”,还有世界闻名的春城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金殿、圆通山、翠湖、世博园;还有举世闻名的石林。如此众多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云南的旅游业怎能不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2.云南有独特的文化载体

  文化,做为一种载体,使旅游的内涵深刻了,外延扩大了,为旅游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著名的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神秘的旅伴给云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筒裙舞,泼水节,杨丽萍的孔雀舞,给云南增添了令人向往的浪漫和诗意;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作为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给旅游者带来了无尽的回味和感叹。所有这些文化的因素,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就给旅游提高了品位,增添了诱惑力,难怪到云南旅游的人比到广西旅游的人多哩!尽管广西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由于广西的旅游文化没有鲜明的特色,旅游业也就只好屈居人下了。

  三、思维的欠缺应该弥补

  以上所述,涉及的主要是自治区、省级领导的宏观决策。其实,各市、县领导的宏观决策同样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这里,我专门从思维的角度来思考各级领导宏观决策一些失误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论证是要害

  论证,是逻辑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是逻辑思维水平的综合体现。决策者不懂论证或者忽视论证,是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1.历史的教训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这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前四条对策即,第一,与中原曹操不可争;第二,对江东孙权不可图;第三,先取荆州;第四,次占巴蜀,都论题明确,论据充足,且为历史所完全证实,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卓越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也充分显示了逻辑论证的惊人力量。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诸葛亮紧接着向刘备提出的第五条对策“东西分兵,夺取中原”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却根本没有论证,只能说是个武断。这条对策在战略上颠倒了偏师与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了不应该再走的数百年前“暗渡陈仓”的老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六出祁山,徒劳无功,“星陨”五丈原,实可谓棋差一着,满盘皆输。象诸葛亮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尚且因忽视了充足而且必要的论证而使千古奇策《隆中对》虎头蛇尾,也使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化为泡影,虽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况一般人呢?

  2.现实的思考

  上述的广西在支柱产业上的两次重大决策失误,就是缺乏论证的结果。决策者论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的度。掌握好这个度,才能有适当的发展规模,适当的发展速度,才能找准适当的发展方位和发展时机,应该说,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领导的决策思维的根本要求。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树立论证的概念,重视论证的必要性。

  (1)领导决策的对象是系统工程

  从管理科学特别是决策科学的角度来说,领导决策的对象必然是系统工程,领导的决策必然是对系统工程的宏观的决策。宏观的决策必然包含着众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或然性判断。要通过一系列或然性判断的推演来最终确定合理的必然性判断,而这就是论证。领导者不能跟着感觉走,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的情况下妄作判断,依靠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胡乱拍板。出现这种失误,思维方面的原因就是没有系统工程的概念,没有论证的概念,这是领导决策之大忌。

  (2)领导决策要解决的是复杂矛盾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领导决策要解决的必然是复杂矛盾。解决复杂矛盾的办法多种多样,要通过论证来选择使用、交替使用、综合使用,要通过论证来确定谁是主要矛盾,要通过论证来确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领导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迷信捉住了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的判断。比如说,经济过热了,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单纯抓住抑制通货膨胀这个主要矛盾还是不够的。即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当年大跃进,以为抓住一个粮食,一个钢铁,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解决了,结果吃了大亏。

  (3)领导决策所面对的是民心向背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领导决策所面对的必然是民心向背的问题。重视民心向背,就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民心向背是必须论证的,民心所向,要坚决去做,民心所背,则切不可为。如果不加论证,草率决策,就很可能丧失民心,丧失执政能力,丧失执政地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违啊。春秋时代的一介书生曹刿,尚且知道论战,知道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2000年后的现代领导,难道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么?

  (二)混淆条件是通病

  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决策,一定的条件是决策的前提。决策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取决于有没有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决策目标要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条件基础上。企图超越限制条件,则将导致决策失败。当然,人们应当去积极创造条件,但应当是在现有条件下估计可以创造出来的条件,而不是凭空设想。风险要冒,但不能盲目冒险。在如何看待条件以衡量风险方面,领导者在决策中最容易犯的思维错误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误把充分条件当做必要条件,从而在基本条件难以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决策,在客观存在的风险上再加上主观风险,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决策的风险性,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上。

  1.幻想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一因一果的判断,它反映只要一个原因起作用就能产生某一结果的情况。“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有了前件所反映的条件,必然能够产生后件反映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前件所反映的条件,却未必不能产生后件所反映的结果,因为其他的条件也可能导致后件所反映的结果。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单一。这个显著特点对许多决策者来说都是一种极强的诱惑。他们往往幻想找到这种充分条件,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活动的决策特别是领导的宏观决策中,这种充分条件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对于这种幻想的追求,往往使领导者在决策中误入歧途。

  2.忽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客观事物多因一果的判断。它反映几个原因一齐作用才能产生某一结果的情况。“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没有前件反映的条件,固然不能产生后件所反映的结果,但是仅仅只有前件所反映的部分条件,却不一定能产生后件所反映的这一结果。后件所反映的结果,虽然离不开前件所反映的原因,但是却是前件所反映的全部原因所共同产生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多样,少一个也不行。 这个少一个也不行的特点是最令一些领导者头痛的。这些领导者由于急功近利,心情浮躁,不愿意通过艰苦的努力去创造众多的必要条件,从而对必要条件产生逆反心理,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就容易产生忽视必要条件的情况。

  3.混淆两种条件

  对充分条件的幻想和对必要条件的逆反,直接导致了某些领导在决策中混淆两种条件。比如说,要新建一个工厂,建厂的条件自然就有政策、技术、资金、能源、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等。这些条件和建厂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来表述:即只有政策允许,才能建厂;只有技术过关,才能建厂;只有资金和能源充足,才能建厂;只有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通畅,才能建厂等等。对于建厂来说,上述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个都不行!然而,有的领导却往往把上述条件与建厂之间的关系,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来表述:即如果政策允许,就能建厂;如果技术过关,就能建厂;如果资金和能源充足,就能建厂;如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通畅,就能建厂等等。根据这一混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错误表述,当某一个或几个必要条件不具备时,比如说资金、能源条件不具备时,有的领导者仍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的特性盲目拍板建厂。此种混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决策错误屡见不鲜,所交的“学费”往往极其昂贵,究其原因,领导者的决策思维缺乏逻辑性应该说是个要害。

  (三)观念异化是硬伤

  1.近视的政绩追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领导追求的政绩应该是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可是,时下一些领导的政绩观却发生了异化,产生了一种近视的倾向。这种近视的领导,满脑子想的是尽快显示政绩,因此特别注重短期行为。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只有通过短期行为迅速取得的政绩,对于他们的仕途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要为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作较长时间的准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现实生活中,这种近视的领导偏偏很快能够得到提升,而他们的继任者却不得不为前任收拾烂摊子。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只能说明异化的政绩观是个硬伤。

  2.扭曲的执政取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各级领导执政为民。然而,由于有些领导的近视的政绩追求在作祟,在短期行为的驱动下,把自己的执政取向扭曲了。执政为民,就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就要十分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一些领导者却借口说现在搞市场经济,企业有问题应该找市场而不应该找市长,于是,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漠不关心。这种借口显然是十分幼稚可笑的,是思维扭曲的典型表现。且不说现在是过渡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也要管企业。不过这种管,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卡压和包办,而是宏观的调控、热情的服务和无私的帮助。遗憾的是,一些领导者却只想当父母官,不愿做孺子牛。一旦管企业没有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他们管企业的积极性便一落千丈,甚至连正在苦苦挣扎的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死活也不顾。执政取向如此扭曲,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3.异化的游戏规则

  如今官场上有一种潜藏的游戏规则,它象一只无形的黑手,操纵着一些领导者的思维和行为。由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主要是上级领导说了算,因而暗地里形成了一条领导干部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的潜规则。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重用和提拔,一些领导只看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惟上级领导之命是听。于是,溜须拍马、拉帮结派、弄虚作假之风便盛行起来。什么实事求是、什么以人为本、什么刚直不阿、什么清正廉洁,便统统被置诸脑后。这是一条极其腐败的官场游戏规则。信奉这条腐败的游戏规则的领导干部越多,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危险就越大,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绝非危言耸听,绝不能等闲视之啊!(此文获得2005年广西管理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选文二:《企业经营者决策的逻辑思维》

  决策是企业经营者的首要职责。科学决策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渗透着逻辑思维的斑斓色彩。科学的决策,决不是仅靠决策者的灵感、机遇、胆识和经验就能成功的,也决不是仅靠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就能成功的。这是因为,前者尚属经验决策的初级阶段,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影响越来越大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是不相适应的。后者亦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决策时间的紧迫性,往往迫使企业经营者当机立断;二是决策信息的局限性,往往无法满足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要求;三是决策行为的两难性,往往由于客观情况的不确定性而影响概率的准确程度;四是决策目标的相对合理性,往往使企业经营者满足于以满意决策替代最优决策。科学的决策,必须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靠经营者用科学的思维去决断。因此,经营者在决策中的逻辑思维水平如何就成为关系着决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精心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才能规划出科学决策的壮观而绚丽的宏图。

  一、探寻目标的雷达

  任何决策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有要实现的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目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如果目标错了,再好的决策方案也是无用的。按错误目标作出的“最好”决策,可能是最坏的决策。因此,决策目标的确定是经营者遇到的首要问题。

  1.决策目标应该是完整的概念

  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是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办法还是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是决策的指导思想问题,是探寻与实现决策目标的首要问题。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经营者主要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时,往往偏重于考虑产品量的增长,力图通过增加产量、实行低成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产值和利润,也就是通过扩大产品外延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主要采取“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时,又往往偏重于考虑产品质量的提高,力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性能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利润,也就是通过改善产品的属性(内涵)以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经营者能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看,既注重产品数量(外延)的增加又注重产品属性(内涵)的改善,既注重规模经营,又注重集约经营,那么,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也就是说,决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因此,进行资产重组、组建集团或参加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经营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2.决策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概念

  决策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不能是个抽象的难于捉摸的东西。如果经营者连希望达到什么目标都模模糊糊,说不清楚具体要求是什么,当然无法作出有效的决策。因为这样的决策盲目性很大,就好像射击而看不清靶子一样,怎么能保证射中呢?

  明确决策目标,对经营者来说,实质上提出了一个思想确定性的要求。它要求经营者严格遵循同一律,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思想的确定性要求经营者在同一个决策过程中,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确定自己所探寻的是个什么目标,不能把对这个目标的探寻偷换为对那个目标的探寻,也不能把几个目标纠缠起来,不分主次,混作一团。实际的决策活动中,这种因缺乏思想的确定性而背离初衷甚至把问题搅成一堆乱麻而理不出头绪的现象确属常见。除了思维对象的同一是个难题以外,判断的同一对经营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判断的同一要求经营者在对不同的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作出判断时,要很明确,要有定见,不要自相矛盾,不要无所断定。一些经营者常常遇到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然而却不懂得使用排中律,往往不自觉地追求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或不自觉地维护两个不能同时执行的方案;在作决断时,既肯定或否定这种可能,又同时肯定或否定那种可能,以致迷失原来的目标。这等于没有决策,贻误时机,导致失误。

  3.实现目标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选择的结果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正与误、优与劣,都是在比较中发现的。因此,只有拟定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备择方案并经过缜密的评价与对比,才能知道选定的决策方案是否能最有效地达到所定目标而代价又最小。反之,如果只有一个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就难以判断它的正误与优劣,能否最优地达到目标也就不得而知。这样的决策只能将其结果寄托在偶然与侥幸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不少经营者信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很可能这条路正是你不该走的。”

  决策要求所拟方案应满足整体上的齐全性和个体间的排斥性这两个条件,这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特性一致。选言判断要求其选言支应当穷尽主概念可能具有的属性范围,这与决策方案拟定的整体上的齐全性要求一致。按照选言判断的要求,必须把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全拟定出来,不得有任何遗©。这是保证最后能选定最优方案或满意方案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遗©了某些可能的方案,那么最后选定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优或满意的。因为谁也无法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最优方案或满意方案被©掉了。不相容选言判断要求选言支是相互排斥的,主概念只与宾概念所指的几种属性中的一种所表现的逻辑联系是正确的,这与决策方案拟定的个体间的排斥性要求一致。按照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要求,各个方案之间应有原则的差异且互相排斥,执行了方案甲就不能同时执行方案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和必须进行选择。例如,“引滦入津”工程中,在引水河道工程上所拟定的两个方案即“南线方案”和“北线方案”就是这样两个完全相反、互相排斥的方案。

  勿庸赘言,决策方案的选定自然是选言推理的过程了。

  二、衡量风险的天平

  企业经营者面临的决策多数属于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中的每个方案都会遇到几种不同的情况,而且可以大致估计到出现每一种情况的概率。在依据不同概率所拟定的多个决策方案中,不论选择哪个方案,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衡量风险,当然是经营者所最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逻辑为经营者提供了 几个精确的砝码。

  砝码之一: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决策,一定的条件是决策的前提。决策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取决于有没有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决策目标要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条件基础上。企图超越限制条件,则将导致决策失败。当然,人们应当去积极创造条件,但应当是在现有条件下估计可以创造出来的条件,而不是凭空设想。风险要冒,但不能盲目冒险。在如何看待条件以衡量风险方面,经营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假言判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误把必要条件当做充分条件,从而在基本条件难以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决策,在客观存在的风险上再加上主观风险,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决策的风险性,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上。

  比如说要新建一个工厂,建厂的条件自然有政策、技术、资金、能源、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等。这些条件和建厂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来表述:只有政策允许,才能建厂;只有技术过关,才能建厂;只有资金和能源充足,才能建厂;只有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通畅,才能建厂等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客观事物多因一果的判断,它反映几个原因一齐作用才能产生某一结果的情况。“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没有前件反映的条件,固然不能产生后件所反映的结果,但是仅只有前件所反映的部分条件,却不一定能产生后件这一结果。后件所反映的结果,虽然离不开前件所反映的原因,但是却是前件反映的全部原因所共同产生的。因此,对于建厂来说,上述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个都不行。然而,有的经营者却往往把上述条件与建厂之间的关系,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来表述:如果政策允许,就能建厂;如果技术过关,就能建厂;如果资金和能源充足,就能建厂;如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通畅,就能建厂等等。根据这一错误的表述,当某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具备时,比如说资金、能源条件不具备时,有的经营者仍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的特性盲目拍板建厂。此种决策错误屡见不鲜,所交的“学费”往往极其昂贵,究其原因,经营者的思维缺乏逻辑性应该说是个要害。

  砝码之二:学会寻找因果联系

  不管是决策目标还是决策方案的确定,都要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即使知道了是哪些产品从何时开始出现了质量不符合某些指标的详细情况,也仍然不能马上做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有效决策。只有找到引起产品质量下降的具体原因,或是原材料不良,或是设备有毛病,或是工艺流程有技术缺陷,或是操作不规范等等,才能针对这些具体原因定出具体的决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决策方案。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随着从表面现象到表面原因到深层原因的不断深入,现实存在的问题的性质、特点和范围也就越来越清楚,决策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小。

  逻辑为经营者提供了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有效方法。逻辑学中寻找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对经营者的决策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某汽车运输公司前些年大部分车辆客运量下降,效益不好,经营者就曾经用同异并用法找到了主要原因,现用图示的方法说明如下:

  研究对象:客运量下降(a)

  已知情况:汽车残旧(A),客源不足(B),油费提高(C),管理不善(D),个体户汽车竞争(E)

  场 合   已知情况   研究对象

  第一组 一号车   A、B、D     a

  二号车   A、C、D     a

  三号车   A、E、D     a

  第二组 四号车   B、E      无a

  五号车   B、C      无a

  六号车   C、E      无a

  于是,可以断定,汽车残旧(A)和管理不善(D)是客运量下降(a)的主要原因。

  经营者如果学会寻找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就能更有把握地断定所选定的决策方案与决策目标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就能更有把握地断定决策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否能够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而不至于闭着眼睛去冒治标不治本甚至南辕北辙的风险。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的经营者还不懂得可以凭借寻找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来避免风险。

  砝码之三:努力用好或然判断

  决策理论告诉我们,在决策分析中,可能性思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相对于决定性思考而言,它是决策者对决策事件的不确定性所作的预测性判断。由于事物内在的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对他所未知的决策事件的不确定性作出可能预测,而且,这种预测越准确,决策最终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因而,可能性思考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果决策者不具备可能性思考的思维品质,就很容易犯“可能性缩小”或“可能性放大”的思维错误,他的决策行为必然要冒更大的风险。例如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着手安排来年的生产经营计划时,他就要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种种可能情况,先做一个初步的预测。假如他不具备可能性思考的思维品质,不知道原材料是将涨价还是将降价,不知道竞争对手将推出何种新产品,不知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什么不同的消费需求等等。那么,他就不可能制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生产经营计划。

  为了帮助经营者具备可能性思考的思维品质,应该努力用好或然判断。或然判断作为一种模态判断,在决策过程中是最大量使用的一种判断。因为只有通过许许多多或然判断的推演和相互比较,才能获得最终探求的实然判断,才能使经营者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由可能性思考转化为决定性思考,然后再从这个更深层次的决定性思考出发,深入地进行更高层次的可能性思考。

  一些经营者由于种种原因,不习惯或不愿意使用或然判断来进行可能性思考,其中有两种原因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偏见,一些经营者误认为只有拍板即决定性思考才能显示决断的魄力,而可能性思考容易导致别人指责自己优柔寡断;二是偏信,由于一些人善于千方百计寻找借口以迎合经营者的意图,造成一些假象,把经营者本来并不成熟的初步设想套上“英明正确”的光环,使经营者受到蒙蔽而仓促地拍板决策。要想避免上述两种原因对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干扰,根本的办法还是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从而自觉地高度重视可能性思考的重要作用,努力用好或然判断。

  三、成功彼岸的灯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不意味着对决策目标的检验只能取决于该项决策的实践(该项决策尚未执行,暂时也无从检验),这里的实践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个历史的过程,是认识的长河。从先人或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原理原则,对以后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毫无疑问,要检验我们的决策正确与否,当然要靠逻辑的帮助,就好像航船需要灯塔一样。

  1、论证——炽热的光

  决策尤其是重大的决策是否正确,一定要运用丰富的逻辑形式综合论证,否则难免造成失误甚至重大的失败。《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这是因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前四条对策,即第一,与中原曹操不可争;第二,对江东孙权不可图;第三,先取荆州;第四,次占巴蜀,都论题明确,论据充足,且为历史所完全证实,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卓越政治家的远见,也充分显示了逻辑论证的惊人力量。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诸葛亮紧接着向刘备提出的第五条对策“东西分兵,夺取中原”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却根本没有论证,只能说是个武断。这条对策在战略上颠倒了偏师与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了不应该再走的数百年前“暗度陈仓”的老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六出祁山,徒劳无功,“星陨”五丈塬,实可谓棋差一着,满盘皆输。像诸葛亮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尚且因忽略了充足而且必要的论证而使千古奇策《隆中对》虎头蛇尾,虽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况一般人呢?

  2、反驳——清冷的光

  要否定错误的决策尤其是否定自己的错误决策,是需要勇气的,感情上也难免是痛苦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冷峻的思维。要想达到冷峻思维的境界,就要借助反驳的逻辑力量了。例如,早些年某火力发电厂的厂长根据硅铁产品走俏市场的信息,凭借发电厂有电的优势,运用企业自主权,准备拍板新建一座年产五千吨的硅铁厂。在厂长这个决策的思路中,建硅铁厂是论题,价格走俏、有电、有自主权是论据。后来通过集思广益,厂长在冷峻的思维中运用反驳论据的方法进行了自我反驳:一是自主权的运用必须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而当时国家已根据治理整顿的方针在产业政策中规定不准建年产一万吨以下的硅铁厂;二是在用电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以前,电的缺口很大,而硅铁厂是高电耗项目,发电厂不能不顾大局地滥用手中的用电权;三是硅铁产品价格走俏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各地新近上马的小硅铁厂很多,一旦多数投产,产品就会过剩,价格势必下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厂长终于借助反驳的逻辑力量否定了自己的决策,取消了新建硅铁厂的打算,避免了一次不小的决策失误。

  3、类比——闪烁的光

  类比推理曾在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中起重要作用。伽利略用类比推理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这就给哥白尼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论据,因为这一发现确定了太阳的行星系和木星的卫星系之间的类似之处。

  企业界的决策也常常运用类比推理。许许多多新产品的设计,最初都受到类比推理的启发。例如根据鸟的翅膀的特点,通过类比设计出飞机的机翼;根据地鼠钻洞的特点,通过类比设计出新型的掘土机等等。近代的一门新科学“仿生学”,就是运用类比推理,仿照生物机制以进行机器设计的一门科学。

  类比推理经常用于新产品的销售预测,这对于有关新产品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新产品没有销售统计资料,不可能进行量的分析,只能运用类似产品的历史资料和现实市场需求的调查资料,通过类比推理确定新产品的销售预测值。例如,在彩色电视机投放市场之初,可以根据黑白电视机的销售资料,通过类比,确定彩色电视机的销售预测值:一是最初销售量的类比。彩色电视机比黑白电视机的价格约高三倍,按消费者家庭的平均收入计算,彩色电视机最初的销售量应为当时黑白电视机销售量的1/3。二是销售量增长幅度的类比。黑白电视机投入市场以来,销售量比较稳定,平均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于是可以预测彩色电视机投放市场后销售量也比较稳定,平均每年也可以20%的幅度增长。经过上述类比,彩色电视机最初投放市场前的销售预测就比较可靠了。(此文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部级奖>)


相关文章

恒全教育声明
从2012年开始,覃韦初、莫恒全教授是“恒全教育”独家特聘的公务员考试专职辅导教师,不再为其他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上课。今后凡以覃韦初、莫恒全教授的名义进行招生宣传的,均为虚假宣传,属于侵权行为。请广大考生注意!
声明人:覃韦初 莫恒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快速导航